張老師月刊專訪  

 

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 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


「我的多重人格個案,教會我最重要的人生課題──並存的重要性。生活裡的許多困境,不是只有對或錯兩種選擇,而是該如何協調彼此的觀點,做出最好的抉擇。因此我陷入困境時,我會想起我的個案們,個個都在盡力地為他們的人生努力、奮鬥;所以為了讓結果更美好,更需努力找出第三種、甚至第四種選擇。」

前言:「我們的存在就像蜘蛛網,消長是為了因應不同的生存環境。」——DID患者 文=楊雅亭.攝影=黃念謹


那一天軍醫院來了一位士兵,傳聞他在部隊上的表現令人匪夷所思,有時看似精明,有時卻連最簡單的口訣都答不出來,甚至說話的語氣像個孩子。於是這位士兵被帶到精神科做鑑定,當IQ測驗進行到一半,他神色一轉,放下筆,看著臨床心理師張艾如說:「妳幹麻一直要他做呢?我們幫他做就好了,他不會的。」
「是精神分裂症嗎?!」張艾如心想,開始問說:「平常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?」
「有啊!」士兵回答。
「你覺得周圍的人會害你嗎?」張艾如推敲追問。
「沒有,我們從小就在一起,都互相幫忙的。」士兵回答。
「你是指周遭的朋友嗎?」疑惑愈來愈多,張艾如繼續追問。
「不是啊,我們都是在裡面,是在一起的。」士兵毫不遮掩地說。
「什麼在裡面?!為何我一句話都聽不懂。」謎樣的敘述環繞著張艾如。
士兵兀自地說起:「我們有很多不同的人,○○是負責做事的,□□是負責生氣的,還有……」

小標:「夜晚到了,換我出來好不好?」一個聲音出現了。「ㄟ,你的藥吃完了,那我的呢?」
另一種聲音又出現了,不同的人格說起自己的需求,與幻聽相同嗎?

他,是張艾如七年前遇見的第一位多重人格(DID)病患!
DID令人難以置信的想像向來吸引人,張艾如告訴我們,「三面夏娃」中副人格抱著貓前去會談,但是當主人格回身後卻開始對貓過敏;而她自己的一位個案,當他的副人格出現時,高度近視的視力竟然恢復了……。「他們的存在顛覆正統醫學的教育」張艾如嘆息地說,「至今我們還是無法解釋,同一個身體如何出現不同的體質、性情,甚至腦電波反應。」
要發現DID並不容易,有的醫師終其一生僅能遇見三、兩位個案,有人說,這是因為東方文化的獨特性,DID很容易與「靈魂附身」劃上等號,於是他們很少進入醫療體系;但也有人說,因為DID很容易被誤診。但是在這家軍醫院,張艾如發現的個案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,而且以男性居多註1。張艾如解釋說,除了是因為軍醫院的獨特體系(族群多是軍人、兵役篩檢制度),讓潛藏個案可以被發現,也是因為這群個案教她聽懂,目前的診斷手冊描述得尚未詳盡的「徵候群」。
她進一步解釋,只看單一徵狀,個案很容易被誤診為是憂鬱症、躁鬱症、或精神分裂症;所以要整體診斷,他們普遍會反應說:「有好多不是耳朵聽到的聲音」,,如果不繼續追問,了解那其實是「內在有好多訊息不斷冒出」,是來自內在的,就很容易以為是幻聽。
五年後,張艾如帶著她的觀察與疑惑,加入了「國際解離學會」(2007年已正式更名為「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」,她是唯一的台灣會員),並她發表了一篇〈DID的四種並存狀態〉註2研究報告,描述了DID的其他類型,非只有好萊塢電影「三面夏娃」再現的模式。而國際上也普遍同意,主人格知道副人格存在的比率事實上也比不知道的多,未來的診斷手冊DSM-V即將重新改寫。
回到先前的士兵故事,張艾如笑著說,他屬於「內在家族系統」類型,是最好治療的,因為主、副人格可以彼此合作、溝通,也很清楚對方的存在價值,如果生活上沒太大的困擾,個案通常也不會回診。腦海中,我們不禁浮現了身旁的幾位朋友,他們的「人格面具」轉換得出神入化,也許也是潛在DID吧!
「變成一個完整的『自我』,往往成了他們的最大困擾。」張艾如告訴我們,有一次士兵的母親來看孩子了,她先請這些副人格出來簽個名,副人格依次出現了看到母親都喊了聲:「媽!」結果士兵媽媽氣得大叫:「我只有一個兒子!」隔天這群副人格紛紛跳腳說:「『他』的媽媽好殘忍,竟要把我們變成『一個人』,可是我們開完會,還是不知道誰該消失 …」
如果說,每一個存在都是為了因應環境而生,那麼誰又該消失呢?

小標:「如果我把自己變成貓,是否就安全了?翅膀、動物……,都是我渴望逃脫苦境的象徵。」——DID患者
心理學家普遍同意,性格是複雜的構造,它很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下分裂破碎。為了生存,有時候,個體必須接受不同環境的「行動暗示」。張艾如感嘆道,「DID幾乎都逃不了兒時的創傷,無論是重複性的創傷,或是一次劇烈的傷痛。」
◆早熟
孩子被迫早熟,未必代表適應良好。有一位個案回溯自己的生命史,重新看見了那年父母接連去世,她是怎麼由一位嬌嬌女變成早熟的孤兒。當她不聽話,她被祖父母哭訴著,於是她接收了環境的「行動暗示」,戴上「小大人」的人格面具,開始安慰長輩。但孩子的內在仍有太多情緒,為了生存,防衛機制出現了,它分出一個人格來承接她的痛苦,有時也分出另一個天真的小孩人格來平衡傷痛。於是我們不難理解,為何主人格總以孩子的模樣出現,正象徵著他們是受創記憶的承受者、抑或是希望可以停留住、最快樂的童年時光。
「大人的EQ影響孩子的命運」,張艾如提醒我們,有些高教育水準的父母對孩子過度要求,或是以「忽略」來處罰孩子,都可能造成孩子極大的痛苦。有的孩子過度迎合父母的期待,而收斂起自己的情緒,甚至不自覺地走到腳起水泡、無法控制地想毀掉自己,這些解離症徵兆,都可能是未來DID的壤土。

◆ 認知失調
另外, DID源自破碎家庭的比例極高,「但重點不是離婚本身,而是離婚後,父母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矛盾情緒。」張艾如舉例說,有些母親會不斷地對孩子說父親的壞話,以致於孩子不知如何收放對父親的情感,雖然有研究認為「只要有替代角色就行了」,但許多個案卻表示,他們還是充滿了心理衝突,畢竟除了血濃於水,在心理層面上,父母親仍具無可取代的重要意義。
而不斷變動的環境下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認知失調,如寄人籬下、主要照顧者不停更換,或是從小移民到國外,以致於孩子不知道能依附誰,更影響孩子日後的客體關係、自我認知,甚至有的個案會說,「我從小就像行屍走肉般,連天使都是假的、都是邪惡的。」
正因為這些負面情緒不斷累積,副人格也慢慢潛伏在潛意識的世界裡,直到有一天,個案經歷了特殊事件或是壓力情境,例如,當眾被老師叫出來羞辱,從小累積的負面感受被喚起,「適切的暗號出現!」終於某個副人格衝出來,表態說:「這件事交給我了,讓我來幫你解決!」

小標:一個人格掉入水中,痛苦、掙扎;一個人格躲進黑暗的箱子裡,那是他們的過去嗎?我不願輕易追問,除非他們準備好。
然而張艾如並沒有以「探索創傷史」做為唯一的療癒之道,她說,「我相信每個DID都存在著自我療癒的力量,如果主人格或副人格沒有準備好,我們不一定要挖掘他們的過去,而是讓他們學習面對自己,關懷、安撫內在受傷的自我。」
有一位男孩在同學的挑釁下,「暴力型的副人格」挺身而出,他拿起手中的竹籤往同學的眼睛一戳,副人格解救了男孩,但男孩也因此呆在醫院裡。「讓主人格知道副人格存在的意義與任務,是重要的。」張艾如向男孩解釋,因為男孩從小到大常常被欺負,為了不想男孩再被傷害,而出現了這個暴力人格,誓死盡責保護主人格與整個生命體。
「這是你的家人為你冒著生命危險,你的生命共同體會很在乎你,你也要學習長大。」張艾如告訴男孩,當別人在開你玩笑,主人格要學習立刻跳出來化解、重新承擔起責任。於是她目前的療癒取向為「內在家族系統」治療觀,只要彼此運作得宜,不一定要合成一個『人格』;何時融合成一個人格,或保有幾個不同任務取向、共同合作的人格併存,皆應交由個案本身的生命共同體自己決定,而非由醫療人員決定的。
而最難治療的是「找不到主人格」的DID,她曾經發現同時存在二、三十種以上副人格的DID,這群人格像選班代般,不斷更換對外代表,但他們卻都可以隱約感覺到——「好像有某一種高層在影響我們、監督我們。」
這又是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。
訪談結束時,我們的腦海不禁盤旋著一句話,「看不見的,不見得就是不存在。就像電流,你,能說它不存在嗎?」這是一位DID的自訴。我們想起採訪前,走在布滿鐵窗的天橋上,看到一個中年女性迎面走來,她的眼睛斜斜地看向我們,嘴唇喃喃自語,我們揪著害怕的心快速前進。中年女人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了、DID的世界轉換又是怎麼了,還有我們內在的揪緊害怕又是怎麼一回事,這一切心靈的神祕之海,或許還待時間的慢慢揭曉。

BOX 《How to篇》
小標:5則小提醒:我家有多重人格患者
前言:我們要學會,不要累積現在的負向能量,才能生出新的力量面對傷痛的過去。
口述=張艾如.整理=楊雅亭.攝影=黃念謹
多重人格患者的「變臉」考驗著常人對「可預期」關係的渴望,更考驗著患者的自我認同,情感糾葛可想而知,當家有多重人格患者,怎麼辦?以下是張艾如的提醒:

提醒1:吃了什麼藥?
一般來說,抗精神疾病的用藥,副作用多,容易讓人昏沈,於是副人格出現的機率也提高,有的醫師因而誤認為病人是狀況不穩,而加重藥量,結果愈醫愈不好。
多重人格患者多半會出現憂鬱症等情緒困擾,因此建議除了以心理治療為主外,也必須服用情緒調節的藥物;若是情緒焦慮者,則給予藥量較輕的抗焦慮藥,切記藥量過量會削弱意識的主控權,如果副人格群的恨意尚未抒解完全,此時的個案很容易出狀況。
簡言之,安眠藥、抗焦慮藥、抗精神病藥,這類藥物容易讓人進入下意識狀態,因此副人格會轉換得更快、 失控行為也更多,有的主人格甚至會因此認為自己是不是瘋了,或是無法正常地生活。

提醒2:不要以為是附身
有個案告訴我,他的父親要他吃香灰,但他內在的副人格們不斷對話說,「誰怕誰,我們大家都是在一起的,不是『外來』的。」一般來說,附身是外在靈體的侵入,而多重人格是內在的自我分裂,兩者截然不同。
通常我會用「葡萄原理」(ego state theory)跟家屬說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,就像每顆葡萄代表單一的人格面向,都在進行能力與情緒的分工; 所謂的「統整型人格/自我」就像是一串完整的葡萄,如果一般人像是溫室裡成長的幸福葡萄,因而有個意識下較完整的自我,那麼從小創傷不斷的DID便彷彿風吹雨打中成長的葡萄,小葡萄原本便長得較為鬆動、甚至長不大,某天一旦置身壓力情境之下,便宛如突然刮來一陣颱風,有些小葡萄便會因承不住壓力而掉落了,多重人格就因此形成了,而這些副人格(或葡萄)都在提醒我們,「『我』的存在與某件重大事件相關」、「『我』意味著某種性格或情緒的整合狀態」。

提醒3:不是要追究責任
有的家屬擔心會東窗事發,因為他們會被指責為加害人(如情緒失控或病態地傷害孩子),有的家屬卻是一時的無心之過而傷了孩子,知道原委後,有些父母會懊悔地哭泣,這時我們就會跟她說:「我們明白妳不是故意要傷害孩子的,但我們相信環境的改變,會讓孩子愈來愈好」,讓家長明白我們不是要追究責任,而是要一起努力釋放孩子過去的創傷。

提醒4:記得穩住情緒
如果父母不瞭解多重人格的存在本質,當孩子自殺或是出現傷人的行為時,過度責罵孩子,結果爆發了另一個導火線——加速保護者、暴力型等副人格產生。我再次強調家人要關心孩子,但不是要配合他、哄騙他,而是要關照到孩子的不同狀況。還有,要穩住情緒、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害怕的情緒,不然「失控行為或暴力」人格會認為家人是可以控制、家人是欠我的,或另一個極端地更加對家人懷恨在心。

提醒5:能量不滅定律
即便是高危險群(環境適應障礙者、成癮症、校園割腕族、新厭食族……等)只要懂得關照情緒,都能預防葡萄掉落的機會。我相信能量不滅定律,能量一定要有出口,特別是負向能量,不然身心就會出現各種症狀。所以我們要先學會:不要累積現在的負向能量,就會逐漸生出力量去面對過去的負向經驗,還有必須學習相信事情沒有很困難、也不是那麼令人可怕。


註1國外的個案研究多女性(因家暴或性侵害而就醫),於是張的男性個案自然引人好奇。「有任何本土與性別上的新發現嗎?」我們問。張艾如坦然說,也許是接受西方教育使然,到現在仍無法具體回答哪些是本土的獨特發現。另外,在性別差異上,她從關心(care)與控制(control)兩部分來看雙親對男性個案的影響,初步結果發現,成長中男性對父親角色的重要性,高於對母親的情感依附;且來自童年長期的同學傷害也是不可忽略的。

註2根據臨床經驗,張將DID分成四種並存狀態:1.主人格不知道副人格的存在;2.本來知道副人格的存在,後來因故變得不知道;3.彼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,但主人格無法控制副人格,就像隔著玻璃窗觀看似的;4.好似內在的家族系統,主、副人格之間可以合作無間。

 

2020 四種並存 (浮水印).jpg

 

 四種並存類型發表於 2008 年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ISSTD 榮獲年度優良論文發表獎, 並曾被納入 DSM-5 改版過程中的重要參考。

 

 

2020 葡萄圖三層 (浮水印).jpg

2017年新附註文章連結檔與說明

→ 在累積 17 年接案經驗後, 已可從「身-心-靈」全人角度回答十年前 2007 年接受專訪原本不解的生命現象, 感恩吶~

註1. 【葡萄理論】解離心理病理機制

2006 年我開始構思「葡萄理論」, 2009年開始陸續將「葡萄理論」解離心理病理機制/ 身-心-靈能量平衡健康模式, 於國際與國內學會年會以 posters & workshops 方式發表, 並於每年受邀 200 多場次的演講中向民眾推廣 → 其實每個人都是「多顆葡萄/靈體意識」與一個「梗/肉體」組成的「一串葡萄/一個我」, 而 DID/MPD/解離性身份疾患/多重人格/化格分裂/人格解離/心靈家族個案 就是因創傷而「散落的葡萄」, 基本款是自己的三魂七魄/靈體意識, 分工負責七情六慾 & 高智慧 (含天賦/能力), 於是掉了的葡萄便會被看見「多個人格/多個我」; 一般人成串「沒掉的葡萄」形成每個人的「人格特質/個性」、而「散落的葡萄」則被醫學上稱為多重人格的「(獨立)人格」!

複離款:因能量磁場「吸引力法則」, 而與外來「時空」或「次元」頻率共振/召喚而來的靈體意識, 則與掉了的葡萄同樣有獨立運作的能力 → 整體生命能量場平衡/相信/接納/感恩/不對立, 才能促使所有生命共同體和諧的結果。「白葡萄」(鶴)與「黑葡萄」(老鷹)的說明,請見註3 & 註4 說明與連結檔。

 

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297551648

打開心靈的那扇窗─ 從「葡萄理論」身-心-靈健康模式談理性意識與感性情緒能量平衡的智慧

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112657

把愛傳下去!─ 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

 

註2. 【葡萄理論】解離心理病理機制/ 身-心-靈能量平衡健康模式/ 身-心-靈全人關懷模式

 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112732          

國立空中進修學院教學節目 第四集「葡萄理論」專訪

 

註3. 有「白葡萄」高智慧靈體意識的葡萄串,我稱為是【鶴立雞群】的「鶴」比喻 

因為大量DID (我喜歡去疾病標籤改稱為「心靈家族」) 大都是我稱的「鶴」(先天有4D以上白葡萄高智慧靈體意識、多才多藝/藝術天份超高, 因「先天」人格特質不同, 不小心就形成「後天」創傷的來源, 因而從小被當成「怪雞」或「病雞」), 因此「先天不同 & 後天失調」的結果, 葡萄串就散掉了!但現在還有一大群後天沒有受創童年的「鶴」, 葡萄並未散掉、不會解離, 是同樣擁有4D以上高智慧葡萄、懂生命真實相的一群!

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112741      

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297495446

 

註4. 「黑葡萄」靈體意識的葡萄串,則我稱為是【老鷹】與雞群的關係→ 這便是犯罪人格/犯罪行為的真正原因

http://ajciren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9531755

專文推薦 【逆襲揚昇 ─ 為悄然上身的黑色能量來點平衡光吧!】02/04/2017 商周出版社

 

 

 

張艾如 院長/ 臨床心理督導/ 教育部部定講師/ 前公會理事

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

醫學中心資深臨床心理督導

國立空中大學資深兼任講師

前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

前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任講師

前三軍總醫院臨床心理室負責人

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(ISSTD台灣分會會人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11年年會委員會  委員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11年年會審查委員會 委員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10年年會審查委員會 委員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09會員委員會 委員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11太平洋會議委員會 委員

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2008國際事務推動小組 亞洲國家代表

 
arrow
arrow

    ajc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0) 人氣()